|
【石湾】中国陶都——广东石湾 石湾国陶陶都广东 |
【shiwan】2010-8-30发表: 中国陶都——广东石湾 石湾国陶陶都广东 中国陶都——广东石湾中国广东石湾五千年的治陶历史,五百年窑火不熄,小小公仔陶,陶醉天下人。全世界百分之四十的陶瓷产品来自这里,全国七分之一的工艺美术大师集中在这里,一把泥土经了他们的手,就走 中国陶都——广东石湾 石湾国陶陶都广东中国陶都——广东石湾 中 国 广东 石湾 五千年的治陶历史,五百年窑火不熄,小小公仔陶,陶醉天下人。全世界百分之四十的陶瓷产品来自这里,全国七分之一的工艺美术大师集中在这里,一把泥土经了他们的手,就走近了千家万户。石湾,南国的陶都。 广东石湾地理位置介绍 石湾旧六景源于《石湾六景记》, 为清孝廉梁照葵 (1866—1933)撰所,1930年曾发表于香港《华字日报》。《石湾六景记》内容以石湾地理环境、特产以及风情为景点,有咏有记、咏言通物,读之可窥古代石湾风物纵横于一斑。 旧六景以“陶窑烟火”为首。古代石湾分上、中、下三窑,南风古灶在三窑之中,故取景以南风古灶为重点。石湾的龙窑因地势而建上高下低,窑长十多丈,远望有龙的气势故称龙窑。烧窑用木柴自下而下,烧至上顶时,火出栏尾,烈焰熊熊,甚为壮观。诗云:“湾江流域列三窑窑器精粗夜夜烧,巴律西如今崛起,烛天烟炭尽良宵。”诗中的巴律西是18世纪法国陶艺家,欧洲制成白瓷者自巴律西开始。 二景是“九龙出洞”,石湾地势背山面水,有九条排灌大涌,把污水排列东平江去。其中二涌在潮水期可引接江水直到涌尾,小型交通船只能在涌内穿梭运输,大雨后的九条涌,排水婉蜒如九龙出洞。诗云:“弥弥长流九派多,山泉清浊问如可,此间功肯施疏凿,最好渊源禹治河。 三景为“万简朝宗”。诗云:“远控西江滚滚来,万千气象此登台,爿羊爿可涌趋湾海,片片风帆逆面开。”此景以南风灶相邻的石湾高庙平台,即从石湾地势高处,眺望东平水道西江支流的鲤鱼沙、莲塘窦、大富、王借岗之间的宽阔水面、日常风帆帆片片直对高庙,有如群臣执简朝皇上之雄姿。 四景为“隔水柴歌”。诗云:“折薪男女运斤宜,隔岸歌声尽俚词,米贱柴平缸瓦贵,童谣想见太平时。”以往石湾烧窑,多由东、西、北三江的山区结筏流下的松木、杉木至沿江对岸基提傍,旧称柴基。民工们有斧、锯等工具加工木柴发出的声音起伏有序,饶有风趣。 五景是“莲峰昼市”。石湾莲峰书院在莲子岗麓。建于清康熙年间,与陶师庙相邻,院前地域宽广,林荫集翠、为陶工休息的好去处。每日午间更显热闹,有摆卖、说书、唱戏、卖武的,喧闹若城镇。诗云:“日中为市哄莲峰,趁市陶工杂野农,回首那堪辛丙岁,贼氛兵贸记重重。”此情此景自辛亥、丙辰(1911—1916)两经兵贸,已不复如前。 六景为“塔峰夕照”。诗云:“宝塔曾依大帽巅,夕阳西下影孤悬,祖茔绝顶留遗地,苔蚀残砖锁暮烟。”莲子岗过脉为大帽岗是石湾山岗最高处。传南宋进士梁勋墓葬其巅高处,旧有宝塔一座,塔七层、高百尺、建于元明之间,每当日落之际,塔影迷离。建国前的莲峰书院侧有宝峰塔道牌坊,小径直通塔顶。 石湾陶艺 广东的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到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大,铜多用于铸造钱币,铜质日用品大多被陶器替代,陶业于是得以兴盛,也带动了陶艺的长进,制陶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陶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 陶瓷艺术品在唐宋时就已开始生产,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兴隆昌盛。明至清初以仿钧著称,世称广钧和佛山钧。入清以后,石湾陶器才逐渐以独特的面貌出现,石湾匠师们根据人民生活的需要及喜爱,运用本地的陶土和釉料,制成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器物。以鸟兽、虫鱼和植物的形体加以变化,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小品用具及各种动植物造型的花插、壁挂、文具、烟盅等。雕塑也以当地群众最常见的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狮、猴、鸡、鸭等形象为题材,故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人们最欣赏,亲切的称之为石湾公仔。石湾公仔在广东几乎每户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国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如住澳门的葡萄牙籍律师文第士、美国医生施钦仁均藏有数百件石湾陶器。香港、澳门石湾艺术陶器的收藏者更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杨铨先生,一次就捐赠石湾艺陶二百余件给广东民间工艺馆,可见其收藏之丰。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广州,藏有石湾陶器近千件之多,有铭款的器物亦不在少数,且多为精品。 石湾陶艺一直是石湾窑赖以维持的经济来源的一脉支流。假如昔日石湾没有大宗日用陶器的制作,陶艺根本没有依存的余地,充其量不过是石湾窑的锦上之花而已。从来没有人去记录石湾窑每年生产若干万个瓦煲的数字,但石湾陶艺的每一件佳作都被人们珍藏起来。它的瘦骨仙弥勒佛以至离奇古怪的金蟾、福狮都令人念念不忘。石湾公仔成了口碑,成了文化的积淀。即使以后石湾陶业进入了未来世界时期,人们知道的、记得的、怀恋的仍将是它的陶艺。 陶艺历尽千百年后,逐渐分门别类。出现了人物神仙类、鸟兽虫鱼类、山公亭宇类、瓜果器物类以及建筑花脊类。 中国的陶都——广东石湾 石湾在市郊东北距广州二十公里,历史文化殷实,魅力无限。石湾被称为“南国陶都”,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有着源远流长、底蕴厚实的陶文化根基。 历史沿革 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美誉,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据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经测定距今约有五千年历史,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湾先民已经开始烧陶了,开创了制陶的历史。 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东汉水稻田附船模型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在澜石大松岗、八仙岗等地发现的战国墓和汉代墓群,出土了“舞乐俑”等器形繁多的陶器,其中釉陶已普遍出现。 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 明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时期。石湾陶瓷制造技术日趋完善,美术陶瓷艺术的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 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室内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经“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当时的佛山被列为全国“四大名镇”和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 陶都的繁荣 石湾的制陶业的繁华不光从历史上可以得知,从一本《石湾六景记莲峰昼市》中我们也能想象的到当时的场景。 清朝末年,石湾人梁照葵看到家乡的制陶业如此发达,萌生了用文字记录这一盛况的想法,让后人“读之可窥古代石湾风物之概貌”。 在《石湾六景记莲峰昼市》中写下这样的句子:“山光树色,林条荫之,到其中茶肆三五。每当正午,鱼蔬杂逐,日用货品及医卜占算之属,罗列院前与庙内,外乡人及四乡人之来此,老少男妇,万头攒动,市声如洪,熙来攘往,络绎不绝,直至夕阳西下,乃各携所求而归。地处荒野而每日自午时至哺,喧闹逾于城市,百余年如一日,亦胜地也。” 新中国成立之后,石湾依托“南国陶都”的传统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创新与拓展,石湾陶瓷工业特别是现代建筑陶瓷工业,成为全国最大、知名度最高的陶瓷产区。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